分享
文章來源: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:城市畫報(微信號:cityzine) ![]() 猝不及防,真是猝不及防地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開播了。 古裝劇受限時期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幾乎沒有經歷正常的影視宣傳期,就低調地在娛樂新聞高調的6月27日20點開播了。 雖然是“裸播”,但重量級的主創背景,讓它怎么也低調不起來。
知名作家馬伯庸原著,雷佳音、易烊千璽主演,從影視化消息傳出,開拍,到定檔傳聞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一直吸引著書迷和粉絲關注。 以下只涉及少量劇透,全劇懸疑未解,各位可放心閱讀。 ?? 大唐反恐24小時 “長安城暫停宵禁,汝等無論來自何方何國,只需一次勘驗入市,此后十二時辰內,皆可于坊間自由來往。” 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開場就直接告訴觀眾,“是的,我們要講的故事只發生在一天里。” ▲時間在故事中非常重要,每集開場都會顯示時辰和天色變化。 大唐天保(原著為“天寶”)三載上元節,國際大都會長安歡慶佳節,大量外邦友人前來做生意,一群突厥狼衛趁機混入。 靖安司司丞李必(原著為“李泌”,易烊千璽飾演)找上混跡黑白兩道的死囚、前任不良帥張小敬(雷佳音飾演),合力追捕狼衛頭子曹破延,阻止狼衛在上元節燈會上制造混亂。 在最偉大的城市長安內緝兇,各色人物輪番登場,無人能置身事外。快進是不可能快進的,一時不留意,就錯過了重要地點、人物和細節線索,故事就徹底看不懂了 在交代事件背景的第一、二集,故事仍盡力保持了“懸疑”,故事開頭就“傷亡慘重”。 任務首選執行者崔六郎被殺,從水中救起曹破延的醉翁焦遂,自報姓名后被殺。 ▲第一集“飲中八仙”之一焦遂打了個醬油 當觀眾都為見過曹破延真容的剃頭匠捏一把汗時,偶然出場的剃頭匠女兒季姜,喚起了曹破延作為父親的善良,剃頭匠才沒馬上死于剃發刀。 作為NPC人物,這位唐代Tony老師幾乎要“死于話多”,幸好有女兒保命。觀眾剛剛習慣了曹破延殺人如麻的設定,故事一個急剎車就讓人猜不到。 ▲曹破延提醒剃頭匠一家不要出門看燈 這種節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,不再花大量筆墨層層堆疊出故事高潮,而是用“意外”,用“亂拳打死老師傅”式的劇情,刻畫瞬息萬變的長安。 為追蹤長安輿圖,張小敬追捕狼衛不慎闖入宗教祭祀,狼衛挾持人質,雙方僵持不下時,不料半路殺出個“暴躁詩人”程參亂打一通,讓《長安十二時辰》誕生了油畫般的一幕。 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依靠無數這樣驚險的情節推進故事。 原著作者馬伯庸曾透露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的靈感來自美劇《24小時》,只不過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。 早已習慣了倍速“刷劇”互聯網觀眾可能需要慢下來,細細品味這部“長安反恐24小時”,高密度信息轟炸下,長安城每一幀都是故事。 ?? 長鏡頭下的大唐 國產劇往往讓觀眾詬病生活感缺失。 對于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來說,煙火氣需來自歷史的炊煙,服化道的成功在于歷史形制的高度還原。城市規劃、國際貿易、宗教、文學,甚至一件不起眼的大唐風物,都是歷史的組成部分。 為營造大唐盛世一天,電視劇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,重現歷史教材里的長插圖。 第一集開場兩分鐘,長鏡頭展開上元節西市開市前的畫面。樓閣上歌姬彈琵琶唱李太白新作,長安城道上,有行人牽馬,著唐妝女性逛街,商鋪伙計忙著準備開業,忽而上元節燈籠燒起,周圍人手忙腳亂撲滅…… “火燒燈籠”意味深長。 長安城的一天,從街道一隅開始,隨后才切換到城樓上俯瞰的宏大視角。 第二集,張小敬追捕狼衛的超長鏡頭,更是把長安一百零八坊,大量建筑、人物,甚至是牲口都牽涉其中。 從一個人到一座城,這就是觀眾普遍形容的“電影質感”。 仿佛是在玩一場燒腦的偵探游戲,原著作者馬伯庸在小說每一章節后附上了長安城地圖,以及主人公當前位置標注,這成了不少觀眾的“看劇攻略”。 ▲劇中關鍵線索“長安輿圖” 不完全架空,有歷史可參照的熱播劇,總是吸引更多的“考究黨”,帶出關于歷史還原度的討論。 《長安十二時辰》有大量文化冷知識等待觀眾發掘。 古裝片罕見地出現了黑人。 ▲“昆侖奴”葛老,由法國知名黑人演員Djimon Hounsou飾演。 第六集登場的地下城城主葛老,原著中他的背景身份為“昆侖奴”,唐代時指從東南亞來的棕色人種仆役,也有少數黑人。電視劇角色由好萊塢黑人演員Djimon Hounsou飾演,肯定了“昆侖奴”的黑人身份。 李必頭上的“白菜”一樣的芙蓉冠子午簪,“由后往前”插法表明他的修道身份,吃貨張小敬吸的“火晶柿子”的確實是長安(陜西)特產,捕捉這些冷知識也是觀劇趣味。 ▲仿佛唐畫中走出的女孩 ▲唐妝展示。許合子,化用人物大唐歌姬許鶴子。 女士畫唐妝,男性半臂裝,女童們從唐畫里走出來一般的可愛造型,這些服裝還原都備受肯定。 @唐穿導游森林鹿 在微博發表文章《幸虧是上元節,不然這滿街僭服城管都抓不完》,提出劇中部分小人物的服裝太過昂貴,在當時的社會中“逾制”了。 “逾制”知識點還算有技術難度,而更多觀眾質疑的模糊點是,劇中是否存在大唐無關的日式元素?尤其是劇中的建筑物和風俗小物(如燈籠)。 這部分觀眾否認“大唐在日本”的說法,認為現存和式風格已在學習唐宋的基礎上有所修改,而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中的民俗風物太過“和風”。 加上《長安十二時辰》邀請了黑澤和子(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的女兒),擔任服裝設計,指導劇中穿真鎧甲戰斗的場景,這類質疑愈演愈烈。 一部電視劇中一閃而過的上元節燈籠樣式,都能引起如此豐富的討論,也足見其文化價值。 ▲長安的宗教人士 與劇外糾結文化歸屬的今人不同,劇中的長安人,從官員到百姓,無不懷有對大唐經濟發達、文化開放包容的自信感。 不僅高官李必認為長安是最偉大的城市,就連普通百姓剃頭匠向外邦人介紹,都自豪于長安商品豐富,天上的星星都可以買到。 ?? 敢“為難”觀眾的國劇 高評分好口碑之余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也讓部分觀眾“畏難”,紛紛感覺這劇“看不懂”。 在故事開始,李必需要用大段大段的文言文臺詞,交代故事起因(即“狼衛混入長安城”事件),其中包含了大量生澀的歷史特指名詞。 馬伯庸的小說寫作喜歡化用歷史人物,借歷史人物的特征和趣聞,來說自己的故事。 ▲何執政化用的是“二月春風似剪刀”的作者賀知章 電視劇修改了人物名字而保留了“人物設定”,李必(李泌)、何執政(賀知章)、程參(岑參)、李太白(李白)、許合子(許鶴子),這些都是唐代知名人物,生活在“詩歌大唐”。 詩仙李白幾乎承包了電視劇所有的背景音樂歌詞,古典文學愛好者可以在看劇過程中享受詩歌大唐。“一言不合就念詩”既是本劇的亮點,又給觀眾的理解增加難度。 古典文化、歷史人物、詩詞都要求觀眾有一定的知識儲備,否則就要需要放慢速度,一邊查詢一邊理解劇情。 小說通過二十四章節把一個事件鋪開講述,自然會有大量的人物登場。人物有各自的支線,支線與支線交織,沒有讀過原著的朋友,處理高密度的信息輸出并不輕松 換句話說,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并不是一部“爽劇”,它容易讓觀眾感覺“不爽”。 有膽量去“為難”觀眾的影視劇,在國劇市場并不多見。這也是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突圍的原因之一,觀眾期待“美劇”模式,更期待跟上美劇節奏的國劇。 對這部高期待的國劇,觀眾對演員的要求也在相應提高。 最近形象有些許詼諧的雷佳音,被定位為“流量明星”的易烊千璽,多少被書迷詬病與原著形象有差距,大段大段的“文言文”臺詞也十分考驗演員臺詞功底。 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第一季已播出十二集,少年成名李必和不良帥張小敬,這對反差極大的輯兇搭檔,表現還算讓觀眾滿意。該劇豆瓣評分在8.8分左右,可算得上是今年上線國劇中成功的一部。 #講講# 你心目中的國劇是哪一部? 評論區分享一下吧! 本文作者 潘勁虹 本文編輯 潘勁虹 ★文中圖片來自優酷、微博和豆瓣。 更多信息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:城市畫報(微信號:cityzine) |
|